“万佛宝塔”石刻在江苏苏州万佛寺前原有寺屋内壁,据说为元代大书法家、时任湖州刺史赵孟頫所题,现在塔已用围栏保护起来了,外面的石碑为现代仿刻。
万佛寺,原名禅师塔,得名于寺内的万佛石塔,面对太湖,隔湖与光福窑上山相望。
太湖水患多,而塔是佛的象征,佛是威力无比的化身,为了消灾镇邪,南宋绍兴年间(公元1131—1162年)始建该塔,作为镇湖之物。在明朝成化年间,高僧昕乚将塔进行了洗刷整修。由重建至今,已经历了692年的风风雨雨了。
根据专家考证,这座塔的风格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,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瓶形塔(喇嘛塔),可谓自成一体,别具一格。鉴于宝塔艺术水准高超,再加上元代宝塔在江苏极为少见,因此万佛宝塔显得格外珍贵。
《镇湖镇志》介绍,万佛塔前原有寺屋,内壁嵌有赵孟頫题写的“万佛宝塔”石刻题记一方,上首为“集忠臣晗学士(按:可能系‘集贤直学士’之误)朝列大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頫书”,下首是“时岁次大德丁未仲春清明前之日募资建塔,释党应代”。

据说,万佛塔建成后的第二年,赵孟頫慕名前来参观,看到如此多的精美雕像后,赞不绝口,欣然题写了“万佛宝塔”四个大字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赵孟頫题名是在万佛塔募建的时候。
赵孟頫(1254—1322年),字子昂,号松雪道人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,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,秦王赵德芳嫡系子孙,谥号“文敏”,著有《松雪斋文集》等。他博学多才,书法和绘画成就尤高。其书风遒媚、秀逸,结体严整、笔法圆熟,被称为“赵体”,赵与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公权被称为“楷书四大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