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联:德义修身诗书继轨
	下联:贤良兴俗规矩留铭
	 
	“德义修身诗书继轨,贤良兴俗规矩留铭”是一副立意高远、具有家训和座右铭性质的格言联,强调了个人修养、文化传承与社会教化的统一,清末民初书法家伊立勋书写。
	 
	上联“德义修身诗书继轨”:德义修身,用道德和仁义来修养身心。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,指明了个人成长的根基和方向。诗书继轨中的诗书指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,代指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。继轨,继承前人的车辙轨迹,比喻继承先辈的学问和事业。
	 
	上联阐述了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承的紧密关系,(我们应当)以道德和仁义来修养自身,并通过研读诗书来继承先贤的学问与正道。
	 
	下联“贤良兴俗规矩留铭”:贤良兴俗中的贤良,是有德行、有才能的人。兴俗为振兴、改善社会风俗。规矩留铭中的规矩本指圆规和矩尺,比喻法度、准则、家规。留铭,留下铭文,比喻确立下可以流传后世的训诫。
	 
	下联阐述了精英表率与社会教化的作用,(一个家族或社会应当)依靠贤良之士来振兴风俗,并将确立下的规矩作为永恒的训诫流传下去。
	 
	这副对联构建了一个从个人到家族(社会)的完整价值体系,上联是“内圣”之功:个人通过“德义”和“诗书”完成内在的修养。下联是“外王”之用:个人修养完成后,要向外发挥作用,成为“贤良”,参与“兴俗”,并订立“规矩”以垂范后世。全联充满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。
	伊立勋,字熙绩,号峻斋、石琴,别署石琴老人、石琴馆主,生于清咸丰六年(1856年),室名石琴馆,福建宁化人,伊秉绶后人。
	 
	伊立勋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大家,真草篆隶无所不能,功力深厚。曾任清光绪无锡知县,民国时期寓居上海以卖字为生。
	 
	伊立勋自小受家学熏陶,学识渊博;着意于形式美感的意趣中,显现笔意的沉郁超拔。因此,他的书法为许多人喜爱而收藏。
	 
	伊立勋还替自己立有一条规则:无论识与不识,无润不书。说是“无润不书”,但也有例外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陕西发生特大灾情。当时,旅居上海的陕西籍著名书画艺术家蒙寿艺等组织“陕灾书画助赈会”,发起书画助赈活动。伊立勋慷慨地捐献出自己的作品。与他一同捐赠书画作品的有曾熙、于右任、张大千等百余名著名书画家。